古塘李家的贡品竹编
2023-10-14 17:18:38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樊芳 | 作者:         

​谭文革

我家乡涟源蓝田古镇自北宋熙宁五年直至解放初均属老安化县域,安化古称“梅山”,是湖南著名的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因此我家乡也属梅山文化影响之地,其生产、生活、文化、习俗和民风等与安化差不多。

安化盛产竹子,是著名的“中国竹子之乡”,这其实也涵盖了蓝田古镇,我家乡也盛产竹子,各种竹子都有。一到春天,人们爱吃竹笋;春夏秋冬四季,都可以砍伐竹子制作各类竹器,以用于生产和生活。

二三十年前,家乡人们是完全离不开竹子的。生产需要许多竹制品,如箩筐、箢箕、扁担、斗笠、竹伞、背篮、竹篮、竹杠、竹晒垫、竹晒盘及渔夫用的竹排、竹杆、竹篓等;生活也需要很多竹制品,如竹床、竹席、竹枕、竹桌、竹椅、竹凳、竹筷筒、竹米筒、吹火筒、竹茶壶、竹茶盘、竹碗、竹杯、竹蒲扇、竹折扇和竹篱笆等。以上的竹制品,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仅箩筐就有谷箩和米箩,斗笠就分雨天用的大斗笠和太阳天戴的小斗笠,其中大多数我小时候使用过,少数没用过的我也见识过。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家乡山上有竹,盛产竹子地方的人们当然也靠竹子吃饭,这个道理既简单也是必然。

从老安化县城到蓝田古镇原有一条官道,按今天的地名其大致走向是:安化梅城、涟源伏口、古塘、安平至蓝田。清代道光年间的两江总督陶澍是安化人,有一次沿官道从安化南巡到蓝田古镇,登上雄伟坚固的蓝溪桥,看到清澈的涟河水和远处的青山,心旷神怡,文思泉涌,欣然而题《蓝溪桥碑记》。

途中路过古塘乡的破刀岭时,陶澍突来诗意,有感而发,即兴吟作《过破刀岭》诗。而离破刀岭不远处有一个古塘村,那里盛产竹子,有一李姓人家数代均是篾匠,手艺精湛,远近有名,在清代乾隆年间,湖南地方官购其竹编工艺品作为敬献乾隆皇帝的贡品。总督听地方官一说,当即来了兴趣,在随行人员引导下,到古塘村篾匠李锦琢家看看。

据说陶澍对李篾匠的精湛手艺、精美竹编大为点赞,离开古塘村时,李篾匠赠予陶澍一个竹编的长烟斗,总督非常喜爱,欣然收下了。而对照李氏家谱,李锦琢老先生就是李长祥老师的曾祖父,且与陶澍完全同年代。

对于竹编,我从小耳濡目染,比较熟悉。我父亲是半个木匠,也懂一些竹编技艺;我五叔是万能匠工,其竹编技艺称得上精湛;而我年少时也制作过一些简单竹器,对竹编曾情有独钟。因此近几年来我一直关注古塘乡李家的贡品竹编故事,虽早有耳闻并有意拜访,但一直未能成行。前几天是国庆黄金假期,几位文友邀我去古塘一同采风,这次终于有机会了。

在古塘乡副乡长黄适、文化站长吴向东、牛山诗社社长李美琼、老诗人李楚彬等热心人的陪同下,我和文友们慕名前往古塘村拜访古塘竹编、贡品技艺的第九代传承人李长祥老师。

李老师今年六十了,从外表看就是一位典型的质朴农民,但其质朴里蕴含着高超、深厚的竹编技艺和艺术家的清高。当得知我们的来意后,李老师热情地请大家在客厅落坐,其夫人则忙着泡茶,随即他拿来了一些书籍和资料给我们阅看,并认真介绍起情况来。

据《李氏一至十修族谱》记载:明代景泰年间,其先祖从江西太和上谷几经迁移至湖南老安化的丰乐乡即现在的涟源古塘、七星街、桥头河一带,当时就熟练掌握了竹编技艺。定居梅山后,李家竹编技艺代代传承,不断创新,同时又很大度地将竹编技艺传授给徒弟们和乡邻们,因此在鼎盛时期那里家家户户廊楹皆竹,竹编技艺家家通晓,好一派竹艺的繁荣景象。

1942年,安化丰乐乡篾匠李瑜珪、李响珪兄弟对日寇侵华义愤填膺,即用楠竹编织每字二尺见方的“驱逐日寇,还我河山”等八块高脚牌上街游行,宣传抗日爱国思想,并在斗笠、蒲扇上编织出抗战口号,以表抗日决心,提振军民信心。解放战争期间,竹编艺人李果奇、李青奇兄弟支持前线解放军,在军用的斗笠、箩筐上编织了“和平鸽”,寓意解放军早日打败国民党军,让天下尽快太平。

李瑜珪是李老师的父亲,李响珪是其叔父,李果奇、李青奇兄弟亦是其先辈族人,可见其家族血脉中蕴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怀、爱党赤情。

李老师说,若论竹编技艺的开创,李家第一代创始人是顺治年间的李长誉老先生,系其高祖,第二代至第八代传承人分别是其先祖至其父亲即李茂林、李高生、李国昌、李秀桃、李锦琢、李章芝、李瑜珪。既代代传承,也代代创新,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四代传承人李国昌,其制作的竹器既实用方便又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以致当时的湖南地方官购其特制的竹水烟筒、竹床簟和竹茶盘等作为贡品敬献乾隆皇帝,从此名扬天下。现在陈列于沈阳故宫的“寿字宫扇”也是李老师的先辈族人编制的。

古塘竹编亦称梅山竹编,李老师是竹编技艺的第九代传承人,他在全面继承和汲收前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设计并新创出了诗词、名言、山水风光等字画屏匾和中国龙、大熊猫、鹿、虎、羊、狗、花瓶等装饰工艺品。李老师有些自豪地介绍道,古塘竹编技艺已传承至第10代了,其儿子李武辉就是李家竹编技艺的第10代传承人,儿子的竹编技艺又有创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至今,李家竹编技艺已传承300多年了。

百闻不如一见。当李老师带我们到其家二楼的古塘竹编艺术展览馆参观时,还算见过一些世面的我不禁惊了一跳: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竹编山水艺术画或龙、虎、马等匾牌,一只只活灵活现的竹编动物艺术造型,一个个美仑美奂的女式提包,还有毛主席诗词匾、毛主席画像匾等,都是李老师用竹子精心巧妙编织而成。这种艺术水准已不是一般的高,可称得上准大师级了,看来“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李老师的每一幅竹编艺术作品都深深吸引着大家仔细观看和欣赏,而特别吸引我的则是两幅毛主席诗词匾和一个审判天平艺术品、一个编有“法”字的精美小竹盘。李老师按毛主席书法体用竹子编织了《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字体特别逼真,毛主席头像也很逼真。我与文友们现场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这需要极深的书法和美术功底,然而书法家、美术家用的是笔,笔可随心而动,但李老师用的是竹片,编织难度要大百倍。

我欣赏着审判天平艺术品,久久不愿挪步,李老师笑问:“这个天平编织得怎样?”我说:“编得太好了,我太喜爱了,这艺术品与我很有缘,我从事审判工作35年了,再过4年退休,我想买下这个竹编天平并收藏,不知价格如何?”李老师得知我不仅是一位丰产业余作家而且是一位在岗高级法官时大方地说:“这竹艺展览馆里的作品都是我的心爱之作,只供参观一般不买的,但今天确实有缘,我把这个天平赠予您,可谓物归其所,期待您继续公正判案并以文字多宣传、推介古塘竹编非遗文化。”我坚持要付价款,李老师却坚决不要。

李老师说,古塘竹编技艺虽已传承300多年了,但申请“非遗”的时间太晚,现在只列入娄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省级“非遗”还在申报中。我说,起步确实晚了点,但没关系,只要认真传承并不断创新,就不仅很快会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而且以后一定会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对此我完全坚信,古塘竹编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精湛的技法、高超的艺术,应该得到国家级的承认和保护,这样才能很好地传承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切实加以保护,那么就会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尤为重要,也很紧迫。

文化和艺术均来源于生活,但又都高于生活,古塘竹编“非遗”亦如此。我非常期待李长祥老师及其子李武辉继续做好古塘竹编技艺的传承,继续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并与生活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古塘竹编技艺发扬光大,让竹编“非遗”艺术走向全国,扬名世界。

写于2023年10月10日

责编:樊芳

一审:樊芳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